找到相关内容145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慧龙法师主持国际杰出青年禅学营三皈五戒典礼

    Trevor表示,此次活动唤起了他在高中时想要出家的那一份初发心。Jennifer Chu则因此对人际关系及未来目标有了不同的看法,她更懂得感恩以及满足自己所拥有的一切。 慧龙法师与全体戒子合影...

    佚名

    |两岸|台湾佛教|佛光山|三皈五戒|清德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7/12273386444.html
  • 问:在目前这个时代,出家人似乎也很辛苦,究竟哪种方式适合修道呢?

    答:从佛陀建立出家制度的角度来说,当然出家更有利于修行。尤其在修行初期,仅靠个人力量,很难摆脱世俗的诱惑,摆脱内心的欲望、情绪和烦恼,这就需要善知识作为护佑,需要清净环境作为助缘。出家没有太多的世俗负担,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,相对来说更为单纯。但现在的寺院受经济浪潮影响,真正如法的修道环境也不多。为什么说今天是末法时代?就是因为诱惑太多,环境太险峻,修行人很难找到用功办道之地。过去的寺院,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8/18343087529.html
  • 警惕办公室的心理能量场

    大洋新闻 时间: 2009-08-13 来源: 广州日报 作者: 韦志中   心理减压   韦志中/文   如果你的办公室有50平方米大小,其中你和你的同事是20个人,那么在这个空间里面,就有20个不同情况的心理场,他们来自不同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,现在在这个只有50平方米的物理空间里面再次组成一个物理场和人际关系场。如果这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是不和谐的,这个空间就会充满负...

    佚名

    |社会|教育|纪实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8/19061688546.html
  • 圣严法师答: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?

    圣严法师答:通常,初学佛的人,必须要有厌离心,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。要厌离什么呢?是对于来自心理、生理、人际关系、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、摩擦,而引起的许多烦恼、痛苦。如果能够转变,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;无物可厌,也就无处可离了。所以,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,就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。   一般人总认为厌离人间的人际关系、生活环境,就是否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。其实恰好相反,正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学佛群疑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2132111723.html
  • 僧人的经济生活——佛教在商业浪潮中的反思之四

    ,为什么要自觉选择这种“无产者”的生活方式?  答:出家是对私欲占有的勘破,是对世俗生活的放弃。所以,僧团虽然可以很富有,但僧人本身还是要奉行简单的生活原则,这包括物质生活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。因为丰厚的物质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,都容易使我们产生染著的心理。所以,佛陀对僧人能够拥有的财物有一定之规:如三衣一钵,日中一食。虽然时代不同了,僧人的物质生活早已超过了这一标准,但还是要以简朴为原则。因为无产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1647642.html
  • 中国茶道的文化底蕴和内涵

    饮茶时的自然环境、人际关系和茶人心态。具体地说,茶道的构成有5个方面:茶艺,茶人,主题,程序,环境。  茶艺指制茶、烹茶、饮茶的技术,技术达到炉火纯青变成了一门艺术,它包括精茶、洁水、活水、妙器;茶道的...人际关系,积极入世;道家强调的天人合一,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自然观、哲学观、美学观以及佛教朴素的思想境界都在中国茶道中体现得更加充分,这些无疑形成了中国茶道丰富的精神内涵。  中国茶道与文化艺术、地域民俗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0048758.html
  • 僧人无产还是有产:僧人的经济生活

    包括物质生活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。因为丰厚的物质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,都容易使我们产生染著的心理。所以,佛陀对僧人能够拥有的财物有一定之规:如三衣一钵,日中一食。虽然时代不同了,僧人的物质生活早已超过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4952320.html
  • 修行的初步

    持戒,不但具有道德上的意义,更真有修行上的功德。一个时常犯戒的人,人际关系一定搞得一团糟,而他的心必然也是混乱不安的。犯戒而带来的心境和处境,是绝对不利于心智的开展。相反的,时时守护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而不犯戒,他的心境必然平和,他的人际关系也必然良好,虽然他没有很多时间做形式修行,如静坐、经行,但是他已经迈向修行成功的第一步了。 根据《阿含经》的记载,只要完美地持戒,及一些些的...

    游振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5952469.html
  • 以佛教“六和”精神践行“八荣八耻”

    以佛教“六和”精神践行“八荣八耻”   佛教,是一个倡导和谐圆融的宗教,佛教的“六和敬”,则是佛陀为建设僧团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提出的主要原则。   僧团的出现,是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,是由许多佛教弟子聚集在一起而研讨佛法、传播佛教文化、佛陀教义的组织。僧团的出现,就有了人际关系、人际交往。佛教的“六和”精神主要内容为:第一,身和同住,即大众在一起,应该和平相处,互相关心,照顾,这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73560135.html
  • 浅谈佛教伦理道德与佛教荣辱观

    等基础理论相结合,引导着广大信众去学修实践,完善人格,提升自我,以达到去恶从善,弃凡人圣的修行效果,并对现实社会起着辅助教化,纯净民风、和谐人际关系,安定人心的调节作用。人生问题,伦理道德问题,是佛教...遵循道德就是立足于人类的自身需要,而非外在的约束。同时佛教也认为人类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。在人类的征途上,因为勤奋学习而获得知识,因为努力工作而实现自身价值,因为忍让包容的处世态度而有和谐的人际关系。...

    松 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75660148.html